明鄭時期 |
明鄭時期萬年縣的治所,設在[仁德]行政區。 |
「烏特勒支堡」又稱湯匙山、鄭成功軍隊與荷軍在此發生重要戰役、位於安平第一公墓。 ★並非位於[桶盤棧] |
鄭成功復台後,將熱蘭遮城地方改稱為[安平鎮]。 |
鄭成功登陸臺灣三天後,荷蘭人派使者求見,見面之地點約在今之 [赤崁樓附近]。 |
鄭成功設東都承天府治於[普羅民遮城]。 |
在鄭成功轉進台灣之初,清政府為阻絕鄭氏的資源和兵源,曾經在東南沿海實施[下遷界令],堅壁清野。 |
鄭成功提倡屯兵政策,是[陳永華]領軍進駐六甲區,今龜仔港一帶。 |
定都臺南、將台灣稱為「東寧王國」並自稱為「東寧國王」者是[鄭經]。 |
康熙3年(1664),鄭經於[金廈]戰敗,從此失去中國據點、退守台灣,並開始積極開發台灣。 |
臺南的“柳營”舊名曾被稱為[查畝營]。 |
想要了解鄭氏時期的歷史,可以從古籍[江日昇《台灣外記》、楊英《從征實錄(先王實錄)》]中得到較詳實完整的資料。 |
|
清領時期 |
臺南地區的糖產業始於[荷蘭時期]。 |
府城三郊的「郊」指的是類似現在的商業連鎖組織,當時的三郊就是[南郊、北郊、糖郊 ]。 |
[鹿耳門港口]是清代初期,臺南地區重要的經貿港口,也是兩岸間經貿往來的正口。 |
[佳里興]是清代初期臺南地區重要的政治重心之一,諸羅縣衙門及北路參將衙門曾設於此。 |
清代時期,台灣南北貿易輸出結構不同,各領風騷,臺南地區曾以[糖蔗]而傲居全台經濟中心。 |
清代時期,生產蔗糖的工場主要是糖廍,而依資金與組織的方式,臺南地區的糖廍主要是[牛掛廍]。 |
清代水利開發之後,對臺南地區農作經營影響最大且是農業生產結構的轉變,其中最重要的是[稻作]的栽培。 |
清乾隆時期,臺南地區商業貿易鼎盛 ,因而產生幾個行郊密集的街市,南以臺南府城為最,北則以臺南市[鹽水港街]最為重要。 |
清代臺南地區民變事件中,「張丙之亂」與「劉卻案」初始發生的地點,是今日臺南市的[白河區]。 |
分類械鬥呈現的是漢族群彼此間的敵對關係。 ★[漳客械鬥]不是清代臺南地區的分類械鬥。 |
[民變]表現出的意涵,是清代台灣移墾社會被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的政治矛盾。 |
★[麻豆]地名,不是因清代產業文化之故而得名。 |
梅嶺的舊名是[香蕉山])。 |
傳統建築的三合院,正廳前別緻的「軒亭」其主要用途是[擋雨遮日用]。 |
★[磚頭]不是「編竹夾泥牆」的建材。 |
阿貴將新化地區內各區的新地名和舊地名作配對: 新化─大目降 、安定─直加弄、玉井─大武壟 。 [楠西─拔馬]是錯誤的。 |
清領台初期之諸羅縣,統轄自範圍南至今之臺南,北至今之[基隆]。 |
|
臺灣國 |
道光年間因不滿滿清治理,自立為開國大元帥,建國號為天運,聚集數萬兵力攻打鹽水港者為[張丙]。 |
臺灣民主國之總統為[唐景崧]。 |
|
日治時期 |
日治時期的臺南州範圍:雲林縣、嘉義縣、臺南市。 ★[高雄市]不在日治時期的臺南州範圍內 |
形成「樹中有牆,牆中有樹」的安平樹屋,在早期為[台鹽]舊倉庫。 |
嘉南大圳完成後,農民卻對大圳及3年輪灌制有所排斥,在各項致使農民排斥的原因中,以[水租負擔過重]最讓農民反感。 |
日治時期,台灣農民組合成立後,今臺南市境亦成立數個支部,其中以[曾文支部]最有力量。 |
在日治時期蔗農對製糖會社的抗爭或爭議中,以[蔗農對會社收購甘蔗價格不滿]最為主要。 |
在現今臺南市境內,溪南地區的糖廠多屬於日治時期[台灣製糖株式會社]的。 |
七股鹽場的南鹽區主要是因應[戰爭所引發的工業用鹽需求]而建立的,闢建的鹽區即今七股鹽場1至7區,別稱南鹽區。 |
大正9年(1920),台灣地方制度改革,全台劃分為五州二廳三市四十七郡,北門郡就是當年的四十七郡之一,北門郡的郡役所,設在[佳里]。 |
歐美近代都市計畫的制度與手法,於[日治時期]引入臺南府城。 |
台灣現存唯一一棟日據時代大型地方法院建築位在[臺南地方法院]。 |
下列哪一所學校創校於日治時期,當時是[北門農工]農業職業學校。 |
|
日治時期抗日分子 |
余清芳事件後,[新化]區沒受到日本警察的搜索。 |
余清芳事件平息後,有將近兩千人被告發,866人被判死刑,後來因為引起批評,死於監獄者之外,實際被法院處死者有[約一百餘人]。 |
玉井山區平埔族人因與江定來往密切,又隨江定攻擊日本官署,為日本當局所屠庄,史稱為[噍吧哖事件]。 |
古厝是歷史的見證者,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,曾經在「噍吧哖事件」慘遭焚燒的,是[竹圍江宅古厝]。 |
|
民國時期 |
臺南目前已開發完成的工業區,分別有新營工業區、官田工業區、永康工業區。 ★不包含[新化工業區]? |
在臺南工業發展的[第一次進口替代]階段,其工業形態以勞力密集、技術簡單、加工層次較低的基本工業為主。 |